山竹里面的黄粑粑是什么东西?千万别随便乱吃!
今天我可真是长见识!事情是这样子的,我平时挺爱吃山竹的,今天照例去水果摊上买一兜。
回家路上我还美滋滋地想,这白白嫩嫩的山竹肉,一口一个,酸酸甜甜的,得多过瘾!
结果,你们猜怎么着?我剥开第一个山竹,就傻眼!里面竟然有一块黄黄的,黏糊糊的东西,看着就跟那啥似的……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,心想:这啥玩意儿?这山竹还能吃吗?

处理过程
- 观察:我先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块“黄粑粑”,发现它主要是在果肉表面,有的地方多,有的地方少。
- 闻味:我又凑近闻闻,好像也没啥怪味,就是山竹本身的味道。
- 尝试: 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块黄色的东西剥掉,发现里面的果肉还是白色的。我鼓起勇气尝一小口,嗯……好像味道还行,没有变苦。
虽然味道没变,但我心里还是犯嘀咕。于是我赶紧上网查查,看看这“黄粑粑”到底是个
不查不知道,一查还真有说法!原来,这黄色的东西,很可能是山竹在采摘或者运输的时候,被挤压破皮,然后它自己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。就像咱们人磕破皮,会流血结痂一样。
网上说,这种物质本身是没啥问题的,可以放心吃。但是,破皮的地方暴露时间长,肯定会影响口感和新鲜度。
我听这话,稍微放点心。我又把剩下的几个山竹都剥开看看,发现有的也有这种黄色的东西,有的就没有。看来,这还真是个概率问题。
我把那些有“黄粑粑”的山竹,都仔细地把黄色部分剥掉,只吃里面白色的果肉。虽然有点麻烦,但总比扔掉强!

- 下次买山竹,我可得好好挑挑,尽量选那些外表完好无损的。
- 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,也不用太慌张,把黄色部分去掉就行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。希望大家以后吃山竹的时候,都能吃到白白净净的果肉,别再遇到这种“惊喜”!
版权声明:本文图片、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咨询客服删除